已阅读
1975年蒋介石作古和周恩来收到音书却并不肯意
去到台湾的蒋介石,刚开始也有“”的计划,但时过境迁,新中国的实力抓紧让蒋介石认清现实。蒋介石只能在台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。
渐渐地,蒋介石开始怀念大陆的生活,怀念自己的家乡浙江奉化,怀念自己逝去的母亲王彩玉。1949年兵败如山倒的时候,蒋介石还抽空回家乡给母亲扫墓,他哪里能想得到,那就是他此生最后一次给母亲扫墓了。
从退到台湾以后,蒋介石至死都没再踏上曾经的故土。越是在台湾生活的时间长,蒋介石越是思念家乡,为了缓解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,蒋介石专门在台湾为他的母亲重新建了一处墓,有空的时候时常去祭拜。
1969年8月,蒋介石发生了严重车祸,他在车内胸口受到严重撞击。幸好当时救治及时,人醒了过来,也没受什么严重的外伤。但此后,蒋介石的身体就越来越差,尤其心脏问题越发严重。
1975年3月,是蒋介石人生中的一道坎,他突然病重住进了医院。经过全面的检查,医生判断由于心脏功能较弱,造成了肺部大量积水,引发身体上的疼痛。
这一年蒋介石已经88岁高龄,医生不建议手术,而是提出了保守治疗。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物,蒋介石的身体有一定好转,就从医院搬回家中静养。回家之后,蒋介石偶尔还会在花园中散散步。
宋美龄见丈夫身体情况逐渐好转,期望能根治肺部的积水,决定请美国一位医术高超的大夫来为蒋介石做手术,通过手术抽出肺部的积水。
以当时的医疗水平,抽积水本就存在一定危险,再加上蒋介石年事已高,更是为这场手术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。负责蒋介石身体情况的医疗小组并不同意手术,身边有些人也劝宋美龄,但宋美龄铁了心要请美国医生,众人无可奈何。
经过多方联系和一定的前期准备,美国医生来到台湾为蒋介石做了手术。手术最初也比较成功,从蒋介石肺部抽出了大量的积液,大家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。
哪知道手术过后仅仅几个小时,蒋介石突然发起了高烧,情况十分凶险,蒋介石再次被推进抢救室抢救。这次蒋介石可谓在鬼门关走了一遭,在抢救室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抢救,才捡回一条命。
但也是这次手术,消耗了蒋介石最后的元气,接下来的日子,蒋介石反反复复的昏迷,清醒的时间并不多。自己这样的身体情况,蒋介石自己也察觉到了大限不久,趁着一次清醒的时候,将儿子蒋经国叫到床前,立下了口头遗嘱。
这个口头遗嘱的内容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,他吩咐蒋经国(养子),等他死后暂时先不下葬,将灵柩停放保存在慈溪,以待以后有机会能运回老家浙江奉化下葬,就葬在他母亲的旁边。
临到生命的尽头,蒋介石一生的经历都如过眼云烟,他如今心中只惦记这家乡,希望自己能落叶归根、魂归故里。
和蒋经国说完这番话之后,没过多久,也就是在1975年清明节这一天,蒋介石去世。
第二天,蒋介石去世的消息就传到大陆,和周恩来都收到了消息。而1975年,82岁,周恩来77岁,放在普通人家,早就是退休养老的年纪了,而我们的领导人们依旧为国忙碌。
收到蒋介石去世消息的时候,也正在受疾病的困扰,没在北京,而是在杭州休养。杭州是风景好、水土好的城市,住的地方距离西湖不远,每天出门就能见到秀丽的西湖风景,心情放松了不少,病情也有所好转。
虽说是来杭州养病,但手头有很多工作是不能耽误的,他每天都会来办公室先处理一些工作。4月6日这一天,还是照例早早来到办公室,却发现自己的秘书似乎和往日有所不同,笑眯眯在忙碌。
了解自己的秘书性格,是个稳重的,很少会有这样的时候。有点好奇,就问秘书:“这是发生什么好事,你如此高兴。”
听了到是没什么喜悦的情绪,或者说他脸上似乎看不到什么情绪波动,而是站在原地沉默了一会儿。过了一会儿,才回过神,轻飘飘地和秘书说:“知道了。”
和蒋介石几乎当了一辈子的对手,两人因抗日战争,有过短暂的合作,但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不同,让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,亦敌亦友,听到这位“老朋友”去世的消息,心中大概不像所有猜想的高兴,更多的还是百感交集吧。
与此同时,周恩来身体情况也不太好,他正在和癌症抗争,住在305医院接受治疗。周恩来和蒋介石的交集更多一些,两人年轻时曾在黄埔军校一起共事过,一个任黄埔军校校长,一个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。
只不过最后两人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,周恩来是在病床上得知蒋介石去世的消息的。周恩来也并未说什么,他也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消息。但外界很想得知周总理对此事的态度,周恩来也只作出12个字的评价:
确实蒋介石没什么帅才,行军打仗并非他所长。但蒋介石在政治方面很有才能,善于和人交往,揣摩他人心意。
而1975年蒋介石去世之后,我们的两个伟人和周恩来,也于1976年相继去世。这大概就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以及一个时代的到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