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阅读
蒋介石衰亡之谜:人算不如天算一场车祸激励的“众米诺效应”
1975年4月5日的早晨,蒋经国和往常一样来到士林官邸看望父亲,此时蒋介石已经起床了,正坐在轮椅中,见到儿子过来,他眯着眼睛笑了笑,然后把儿子叫到身前,低声询问了几句清明节的工作事宜。过了一会儿,蒋经国准备离开,蒋介石突然叫住他,断断续续地说了一句:“你……你以后要特别注意身体啊。”蒋经国回道:“放心,我会的。”随即转身走了。
据蒋经国后来回忆,他当时看到父亲精神大好,似乎病情有了起色,心里很是高兴,谁曾想,这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次交谈。当晚,蒋介石再次病危,最终抢救无效,走完了他
按理来说,能活到88岁已算得上长寿了,生老病死十分正常,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。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,一直以来,关于蒋介石的死,各种猜测层出不穷。
:每天早上6点起床,做一套自创的早操;8点吃早餐,接着处理工作事宜;12点30吃午饭,然后午休一会儿;下午读书看报,或者会客,5点左右出门散步,然后回来吃晚饭,10点左右睡觉。
饮食上只吃粗茶淡饭,不抽烟不喝酒,也不喝咖啡,基本只喝白开水。良好的生活习惯,外加身边有一个全岛最好的医疗团队随时待命,使得蒋介石
,没有高血压,没有糖尿病,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很少有,就算有,不过一两天就能恢复。
1969年9月16日下午,蒋介石夫妇正坐着专车从阳明山返回市区,当他们的车队驶过仰德大道的一个弯道时,意外发生了:一辆
车忽然迎面冲了过来,蒋介石车队的先导车下意识踩了急刹车,紧跟在后面的专车司机在猝不及防之下,猛地撞上了先导车的尾部,“嘭”的一声,
,按理来说,这样一辆高级轿车,能很大程度减轻乘客在车祸中的受伤程度。但问题在于,蒋介石夫妻为了追求宽敞舒适的空间,将这个原本3排7座的座椅
(中间一排),这样一来,后座与前座之间的距离就拉长了许多,后排乘客的舒适度顿时提高了不少,不过,这也意味着,前面没了缓冲和遮挡。
那个时候安全带刚问世不久,估计蒋介石的这辆车并未赶上这个新潮,而车祸发生时,夫妇俩正在闭目养神——据说宋美龄还翘着二郎腿。因此,当意外来临时,他们很难稳住身体,于是,两人双双受伤了(所以说,后排也要系安全带,没事别乱改装车)。
很快,整个车队停了下来,侍卫员急忙打开专车车门,发现蒋介石的表情很镇定,除了嘴唇撞破出血以外,看上去没有大碍,而宋美龄却在一旁疼得“哇哇”大叫,似乎伤的不轻。送到医院检查后,医生认为
:胃部经常痉挛、大便不通、腿脚麻木等各种情况轮番上阵。再次检查身体后,医生在他的心脏大动脉处听到了杂音,最后的诊断结果表明,前不久的车祸让他的
车祸发生当天,蒋介石的侍卫长孔令晟立刻向蒋经国报告了此事,当后者得知那辆吉普车片刻都未停留直接逃跑后,不由怀疑这是一次
,怎么找都找不到,再加上当时事发突然,大家只忙着查看蒋氏夫妇的状况,未来得及注意车牌号和司机的模样,故而,尽管费时多日,对全岛的吉普车进行全面排查,仍然一无所获。
,何不从记录着手进行排查?结果证明,这个方法用对了。很快,调查小组找到了可疑车辆以及车主,车主是
,姓武,那天他去阳明山开会,结束后赶着去城里见朋友,因此把车开得飞快,况且,这些官兵肆无忌惮惯了,在路上横冲直撞也是常态,但很不幸,那天他撞上的不是别人,而是蒋介石。
事发后,他吓得魂不附体,但为了保住小命,掉头就跑了,也不敢在台北停留,连夜跑到南部地区将车子藏了起来,但显然,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,他最终还是被查了出来,受到军法处置。
1971年,大陆重返联合国,1972年,被蒋介石视为盟友的尼克松去了北京。接连的打击,让蒋介石愈发力不从心,1972年7月21日,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:“今日体力疲倦盖甚,心神时觉不知。”
的问题了,但在这件事情上,他与宋美龄却存在很大的分歧:宋美龄希望继承人能出自自己的娘家,比如她非常看好的外甥
两人为此争吵不断,蒋介石一气之下直接搬出了士林官邸,跑到中兴宾馆居住。此后不久,他的健康每况愈下,时不时就传出病危的消息,虽然每次医生都将他抢救过来,但幸运并不会一直降临,终于在1975年的清明时节,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。
,然而,他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。谁也不知道,他若再多活几年,历史的走向会不会有所不同。
。前几年我去台北游玩时,曾路经停放蒋介石灵柩的慈湖,据一位当地人讲,如今他的灵堂破败得很,时不时还有人去搞破坏、喷红漆,也不知他泉下有知,会作何感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