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阅读
1975年88岁蒋介石正在台湾仙游半生宿敌挥泪送行留下16字脱节
蒋介石败退台湾后,1975年以88岁高龄逝世。一位老人前来为他送行,此人正是被蒋介石囚禁半生的张学良,他在蒋介石的葬礼上留下16个字便匆匆离开。
那么,张学良和蒋介石是如何产生纠葛的呢?追悼会上,张学良留下哪16个字?我们从头说来。
当时张作霖坐镇东北,日军不敢轻易进攻。于是,借张作霖撤回东北的时机,制造了皇姑屯事件,将张作霖炸死。张作霖一死,东北军立即乱作一团。虽然,张学良接过东北军司令的位置,但军心仍旧不稳。
时值蒋介石攻取济南,张学良知道蒋介石是个野心家,担心他对东北军出手,而南京国民政府是当时唯一被认可的政府。经过冷静思考,张学良做出了拥蒋入关的决定,既维护自身奉系集团的利益,又有维护祖国统一的考量。就这样,张学良和蒋介石结拜为兄弟。
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很多,张学良不是第一个,也不是最后一个。蒋介石和人结拜是为了拉拢人心,多达十几二十个,甚至难以完全统计,包括张静江,冯玉祥,李宗仁等人。不是他们把蒋介石坑死,就是被蒋介石坑。蒋介石还一度想与阎锡山结拜,不过他没有同意。
蒋介石比张学良大14岁,对这位小兄弟照顾有加。两人既是兄弟,又是连襟,为巩固结盟关系,在“蜜月期”两人好得一塌糊涂。哪怕是“九一八事变”中,中央政府失责,张学良奉行“不抵抗政策”,被人民痛骂,张学良也没有怨言,还将过错揽到自己身上。
“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。是我下的指令,与蒋介石无关。”张学良这样说道。反复说明不抵抗命令是他下达的,蒋介石无此命令。语意明确,斩钉截铁尊龙会员登录,毫不含糊。
然而,这也对张学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首先导致国土丧失,东三省落入日军手中,日军在此建立伪“满洲国”;其次,东北军损失惨重,势力被进一步削弱。
不管是蒋介石的指示,还是张学良自己下的命令,“不抵抗政策”实施的后果,让张学良后悔莫及。东北沦陷后,张学良退守西安。
1935年9月,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“剿匪”总司令部,张学良任副总司令,代总司令,将东北军调到西北,与杨虎城所指挥的西北军一起,对西北红军和中央红军进行“围剿”。
9月至11月,东北军近3个师的兵力被红军歼灭,还有2个师长战死,6个团长被俘,2个师参谋长一死一俘。杨虎城的西北军同样受到重创,被消灭了3个多旅,这使张学良和杨虎城认识到:不能和红军再打下去了, 否则老本都要丢光。
1936年1月,高层有意与我党协商共同抗日。宋庆龄找到“红色牧师”董健吾,他找到张学良,阐明来意。张学良被董健吾激起一腔爱国热情,不仅热情款待他,为他打掩护,还用专机将董健吾送到延安。
4月9日,张学良亲自飞到延安,与周恩来彻夜会谈。经过会谈,张学良十分佩服周恩来的勇气和才干。他相信合作的诚意,抗日的决心和意愿,也相信他们统一战线的方针是正确合理的。张学良完全同意我党停止内战、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。
双方商定互不侵犯、互相帮助、互守原防等事项。张学良认为蒋介石现在在岐路上,有可能争取他抗日,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包括蒋介石在内,周恩来表示会慎重考虑。
这次会谈,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有重要影响。1991年5月初,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说道: “我最大的包袱就是东北军。他们说,你对蒋某人恭敬,我们没话说。我们的目的是回家,不是去剿共,怎样才能回家?只有打倒日本才能回去。”
张学良国难家仇集于一身,又受到东北军将士爱国热情的强烈感染,使他下决心联共抗日,并竭力说服蒋介石。可好说歹说,蒋介石仍不肯动摇。
1936年10月22日,蒋介石亲临西安,胁迫张、杨 “剿共”。28日,张学良披肝沥胆,向蒋介石提出国共合作、共同抗日的要求。蒋介石不理,并在日记中写道:“汉卿如此无知,可为心病。”蒋介石认为张学良想要联共抗日,是识人不清。
次日,蒋介石前往洛阳,调集30个师的兵力,部署在郑州灵宝段,以便随时进攻陕甘地区。此时,张学良仍相信可以说服蒋介石抗日,先后两次请求蒋介石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,均被拒绝。
10月底,张学良和阎锡山一起去见蒋介石,蒋介石训斥他们说: “是我该服从你们呢? 还是你们该服从我呢?”11月下旬,张学良再次要求联合抗日,并为上海爱国领袖七君子求情。不想,再一次遭到蒋介石的严词拒绝,张学良沮丧离开。
12月4日,蒋介石第二次到达西安,命令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。张、杨二人合力劝蒋介石抗日,却遭到怒骂。蒋介石仍坚持剿共计划,拍桌大怒并放言“就是开枪打死我,我也不会改变”。随后,大骂张学良:“你就是受到他们的迷惑了!”
12月12日,张学良和杨虎城经过反复商议,按计划由东北军一部包围了华清池,活捉蒋介石;第十七路军监禁高级军政大员陈诚、卫立煌、蒋鼎文等20余人,扣留停在西安机场的 50架军用飞机。这就是众所周知的“西安事变”,亦称“双十二事变”。
次日,张学良公开阐明事变动机和缘由:“当前应团结一致抵御外侮,如果蒋委员长不再剿共,毅然抗日,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拥护他。”对张学良和杨虎城来说,他们希望蒋介石能迷途知返,竭力将他拉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中。
杨虎城担心放虎归山会招来杀身之祸,他没有说要杀掉蒋介石,只是不希望轻易释放蒋介石,必须各方面条件安排妥当,才能放他回南京。为了大局考虑,杨虎城这个意见没有坚持很长时间。被扣押的蒋介石固执己见,仍然不同意抗日主张。
眼看西安事变无法和平解决,张学良立即致电,请周恩来前来协商。周恩来先与张学良会面,表示拥护蒋介石做全国抗日领袖,希望和平解决事变,发动全面抗日战争。接着,周恩来又和杨虎城见面。
周恩来表示愿意摒弃前嫌,和平解决事变。杨虎城听后很诧异,因为两党之间交恶多年,如今蒋介石被困,正是反击的大好时机,而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放弃这个机会。经过周恩来分析,杨虎城放下对蒋介石后续的担忧,同意张学良送蒋介石离开。
当然,的思想转变也有张学良的功劳,起初的方针是“反蒋抗日”,张学良没同意。由此可见,他对蒋介石有一定的信心。不过,张学良还是太乐观了,他以为蒋介石会为民族大义联共抗日。万万没想到蒋介石被扣留,在有生命危险时,还是不愿意共同抗日。
当时,日本侵略一日日加深,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,国家面临灭国危机。蒋介石自身的民族大义,让他在“剿匪”与联共政策上有所退让,最终决定与合作。此外,周恩来亲自与蒋介石会谈,说服他以民族利益为重,也愿意拥护其为抗日领袖。
蒋介石如果拒绝,那他的自身安全将受到威胁,还可能引发大规模内战;如果接受,那么他还是领袖,政治权力依然存在。后来,蒋介石在多方压力下,再加上宋子文和宋美龄的劝解,最终接受了合作抗日。
12月25日,蒋介石回到自己的地盘,恢复了自由,但西安事变还未彻底解决。此次事变蒋介石认为是奇耻大辱,致使他的政治形象严重受损,因此从维护政治形象和统治权威性等各方面考虑,蒋介石想过立即处决张学良。当时,张学良独自陪蒋介石返回南京,脱离险境后的他杀掉张学良轻而易举。
出于国际形势和中华民族利益综合考虑,蒋介石选择和平解决此次兵谏。再者,英美方面都希望国共合作,共同抗日,宋美龄等人也纷纷前来劝解。蒋介石不得已选择和谈,对西安方面进行妥协。
不过,蒋介石这人并没有把妥协的内情说出来,反而斥责张、杨以及他们的部署。蒋介石在进行训话后,又给他们看了自己的日记,张、杨二人被蒋介石的正直大义所感动。直至后来,我们才知道蒋介石在撒谎。
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是蒋介石迫于多方压力,不得已进行的妥协。西安事变20周年之际,蒋介石想到被他关着的张学良,想让他给自己作伪证。张学良起初语焉不详,后来避无可避。好在,我方在30年后披露了两封电报的内容,证实蒋介石在说谎。
言归正传,蒋介石一回到南京,就将张学良监禁起来。没想到抗日战争结束了,蒋介石没有放过他。解放战争打完了,蒋介石还是没有放过他。张学良先是在奉化,后来在贵州,最后被带到台湾。直到蒋介石和蒋经国去世,还是没有还张学良自由。
关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个问题,很多专家进行过深入研究。有人认为是张学良太天真,以为蒋介石念及旧情,不会把自己怎么样。也有人说,张学良和宋美龄私交甚好,宋美龄从中调解起到重要作用……
的一席话一针见血:“如果不按蒋介石说的做,则不可能和平解决西安事变,中国可能四分五裂,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时机。”
事实上,蒋介石要求张学良陪他回南京早有预谋尊龙会员登录,张学良也有一定的估计。就在他赴南京前一天,张学良对杨虎城说:“如果我回不来,东北军就交给你了。”张学良还写了两份遗嘱,交给他的朋友,遗嘱中写道:如果造成内乱,我将自杀谢罪。
也就是说,在踏上去往南京的飞机前,张学良就预测到自己的处境,甚至知道自己将因此丧命。把张学良监禁后,对他的监控非常严格。
1946年,百余名宪兵看守张学良。直到蒋经国去世,张学良恢复自由前,看管他的宪兵还能凑齐4桌人。由此可见,张学良在被看管的五十多年里,处境非常艰难。张学良被关押在非常偏远的深山老林,他自己种种蔬菜,妻子养养鸡鸭,过起了隐居式的生活。
加上,隔绝他的信息,不许张学良与外界交流,不让他人拜访,导致大多数人不知道张学良被关押的确切位置。在这段阴暗的岁月里,只有赵一荻一直陪伴他、照顾他。
国内外各方面都曾对张学良展开过救助,但始终无果。早在1946年,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,当面质问:“对国内团结贡献最大的人就是张学良,他至今没有获得自由!”
此外,张学良也多次叫人给蒋介石带话,希望能与蒋介石和解。可蒋介石对西安事变一事,记恨在心,经年不忘。判刑十年,张学良无话可说。十年期满,抗战胜利,日本投降,张学良还没有获得自己,这让他十分不解。
1956年,蒋介石突然让张学良写西安事变回忆录,这让张学良非常为难。一方面,如他所说,多年不再想起;另一方面,他不想给蒋介石作伪证。张学良再三强调,“西安事变,事前与无关”,将西安事变的主谋归结于自身,“祸首为谁?祸首则为我心”。
这封万余言的自叙,张学良写得十分艰难,多次被打回重写,最后经过蒋经国重编为《西安事变反省录》。张学良却自始至终不认为这是一篇反省录。
1975年,作为半生宿敌的张学良出席了蒋介石的葬礼,洒泪送上一副对联,一共16字:“关怀之殷,有如骨肉;政见之争,宛若仇雠。”在张学良早年时,蒋介石也如兄长般,劝他摒弃纨绔作风,为国家做实事,给他传授自己的经验;在政见不一时,他们又如仇敌般,无法原谅对方。蒋介石的离世,张学良也很难过。
蒋介石去世后,张学良依然被关押。直到1995年,他终于离开台湾,到夏威夷定居。2001年10月14日,张学良病逝于美国夏威夷。
去世前,美国记者采访了张学良,他对自己这样评价道:“我的事情在36岁就结束了。”正好是西安事变那年。36岁前,他掌握大权,是时代的风云人物,这些却在36岁那年戛然而止,将余生沉寂在幽禁的岁月里。